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備受矚目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也將要出臺。同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要推動實施“互聯網+”計劃。“中國制造2025”如何落地?中國制造業如何搭上互聯網技術的東風轉型升級?
“互聯網+”將帶來
新的速度革命
“互聯網+”戰略是李志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個重點,引發了各個行業的廣泛討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改造各行各業,實現產業重構和資源重組,引領新一輪的價值創新浪潮,是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國家競爭實力的有效途徑。
這種將新技術加入到老行業的產業變革方式,實際上并不是互聯網時代的獨創,回首200年來的工業化進程,雖然兩次工業革命,包括第三次信息革命各有側重,但三次革命本質都是一樣的范式,都是新技術與老行業的加法實現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為標志。這里蒸汽機就相當于互聯網,是一個新技術新工具的代表,產業革命的“新工具+老產業”的范式廣泛得到應用,比如蒸汽機運用到道路運輸之中,產生了火車和汽船,帶動了海陸運輸的速度革命??梢哉f,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一次“蒸汽機+”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以電力為標志,我們依然可以管它叫做“電力+”的時代,遵循與上一次同樣的軌跡,電力運用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又出現了新的一批發明工具。比如:電話,可以被視為電力運用在通信產業的創新;收音機、電視機都可以視做電力運用在媒體傳播產業的結果。兩次產業革命,既帶來了生產領域的效率革命,也帶來了通信領域的速度革命,信息傳遞和生產效率的快速發展,必將在“互聯網+”的時代更為鮮明地體現出來。
按照這一范式邏輯,第三次產業革命,也就是我們正處于的這個信息革命時代,此時的新工具是互聯網,信息革命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互聯網加到了原來的產業中,使之更具效率、更具智能,帶來全新的速度革命。
“互聯網+”將帶來
產業模式再造
互聯網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成果,經過近十幾年以來的發展,對我們的商業生活和社會結構帶來的挑戰與轉變之大是以前的任何技術所無法比擬的。這里講的互聯網,應該是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在內的全互聯網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這些要素在以往的服務業中廣泛應用,已經產生了很多變革效果。如果被應用在作為國家發展基石的工業制造業,那么則會產生全新的運行體系。因此,對于“互聯網+”時代商業規律的理解和把握,除了最直觀的縱向速度革命之外,還會從寬度來重新構造傳統工業制造的內在模式。
首先,“互聯網+工業”改變產品屬性。這里的互聯網主要是指基本的信息傳遞與交互網絡,工業上融入互聯網技術,目的就是將死的產品變成活的產品,也就是實現產品的數據化、智能化。目前,發展得最快的還是我們最貼身的設備,也就是智能可穿戴設備。根據IMS報告研究,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有望在2016年達到1.71億的出貨量,而2011年出貨量僅為0.14億??梢灶A見,工業互聯網化將不會僅僅局限在手表、眼鏡這類小配飾層面,而是將各類工業產品都安裝數據模塊,實現遠程操控、實時感應,與使用者進行數據交換。
其次,“物聯網+工業”整合生產流程。最集中的體現就是傳感器在工業制造過程中的廣泛應用,實現各生產設備可以自發地實現信息交換、自動控制和自主決策,這種生產線上的實時數據反饋調整,能夠幫助企業做好資源的配置、減少庫存、提高效率。德國的工業4.0就是這方面的集中體現,關鍵在于構建網絡化物理設備系統(CPS),實現整體控制。比如:傳統的企業生產線是靜態設置,奔馳生產線不能生產寶馬的部件。但是在工業4.0的未來,是能夠將生產線實現動態化的,車輛部件的混裝搭配能夠實現,而客戶的個性化定制將得到滿足。
第三,“云計算+工業”強化系統協作?;ヂ摼W企業最為熱衷的即是這一模式,運用手中的大數據資源和云平臺,為生產企業建立統一的智能管理服務平臺,為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產品提供統一化的信息技術服務,并加強產品的實時監控與預警、維護,提高穩定性和各個產品的整體協作效率。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相比工業4.0,很多時候側重于這種智能化的產品協作,背后依靠的就是美國強大的互聯網企業資源。
最后,“互聯網商業模式+工業”重構產銷關系,互聯網對于以往的生產-消費的模式進行了顛覆,生產與消費不再是先后順序,而是同步進行、產銷一體,邊生產邊消費。這就帶來了服務的重要性,互聯網企業動輒用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硬件,換來的是用戶的時間成本,并通過配件服務來獲取長期回報。工業制造商有效利用這一商業邏輯,將會改變過去產品的概念,變成服務型生產,而且利用后續服務獲得盈利也改變了以往的賺錢模式。
產業再造將是一次
逆向顛覆的路線圖
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切身體會到,這些年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深刻變化和影響,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個是以交易和物流為中心的產品銷售領域,一個是以金融和通信為代表的生活服務領域。前者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巴巴、京東,通過互聯網改造以往的零售行業,讓線下零售轉移到線上完成,隨之帶來了電商產業的突飛猛進,實體渠道受到嚴重沖擊,并倒逼國美、蘇寧這些老渠道去轉型。后者的代表性業務即互聯網金融和OTT業務,讓用戶感受到了更高的效率、更好的體驗,還有更經濟實惠的服務品種。
如果將互聯網到目前為止的這些影響和改造行為定義為“互聯網+”的第一階段,那么下一步“互聯網+”的進軍方向,一個是從零售領域逆向推進到生產制造領域,另一個則是從服務業逆向推進到工業,也就是第三產業倒逼第二產業的轉型??梢灶A見,今后幾年,將是工業制造業發生巨大變化的階段,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還是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還是中國的兩化融合以及中國制造2025,都是此階段殊途同歸的規劃。
那么,最后的問題就是,最終“互聯網+”的滾滾巨浪將走向何處。按照這一逆向推進的路線,一個是從生產環節進一步逆推到最初的原材料環節,也就是能源領域的互聯網化。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宏偉藍圖,信息通信技術與新的能源系統相結合產生的能源互聯網,將可能引發新的產業革命。另外一條路線,則是第二產業向第一產業,也就是向我們的農林業推進,實現農業互聯網化。假以時日,“互聯網+”的范式和模式再造,同樣復制到農業和能源領域的時候,我們恐怕真的要面對千百年來人類與自然關系的重新界定,這又將會引發一系列從文化到思想的巨變。
無論怎樣,過去幾年,“互聯網+”已經徐徐而來,開始了產業的改造。今后的時間,將是工業與互聯網的高度融合和重構的階段,也是決定我國能否順利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目標的決定時期。從世界范圍來看,工業4.0概念引領了全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這種智能化的改造思想,可以被我國已經實現自動化生產的部分企業學習效仿。但是我們也看到,中國的制造業無論是技術實力還是人員素質都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互聯網+”并不能改變這一現狀,因而,未來的“中國制造”不能是簡單的“拿來主義”,一些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可以率先借鑒。但更應該看到的是“互聯網+”作為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中國從中還需要做很多基礎的工作,發揮好不斷深化和擴散的互聯網效應,將我國的工業制造業指引到2025年。